危重病变是指冠脉造影评估冠脉管腔直径狭窄≥50%、≤70%的病变。
虽然冠状动脉造影是冠状动脉解剖评估的“金标准”,但在判断病变严重程度和识别斑块易损性方面仍有很大的局限性。
鉴于交界性病变解剖结构的多样性,循证医学证据较少,临床治疗倾向于实证。与此同时,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具有侵袭性和危险性。
因此,如何界定交界性病变,如何评价交界性病变及其意义,是否对交界性病变进行干预,是困扰介入医生的难题之一。
目前临床上对交界性冠状动脉病变治疗决策的评价方法分为无创检查和有创检查。无创检查主要有平板运动试验、冠状动脉CTA、心肌灌注显像等。侵袭性检查包括FFR、IVUS和OCT。
跑步机运动试验是一种简单、经济、相对安全的无创检查方法。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但相对容易出现假阴性和假阳性,需要临床医生综合评价。
因此,应激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的诞生弥补了平板运动试验的不足。对于负荷试验提示大面积心肌缺血的患者,应进行介入干预。
冠状动脉CTA是临床检查冠状动脉疾病的常用方法,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CT值可以反映斑块的组成:钙化成分CT值最高,纤维成分次之,脂质成分CT值最低。
因此,低CT值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在一般的研究中,<30 HU被定义为低衰减斑块(指CT值最低、最容易破裂的脂质成分斑块)。
然而,斑块的CT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造影剂、斑块体积、层厚、管电压等。此外,脂质斑块与纤维斑块的CT值重叠,单纯使用CT值很难区分。因此,目前的研究主要依靠特殊的程序来识别哪些斑块是低衰减斑块。
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是心外膜狭窄冠状动脉向心肌提供的神经支配区最大血流与同一冠状动脉正常时向心肌提供的最大血流之比。冠状动脉远端狭窄处的平均压力与冠状动脉口主动脉的平均压力之比。
•若病变位于左侧主干,切点值≤0.8,可认为需要干预;
•如果病变位于主干远端或中部,则FFR切点值≤0.75时需要干预;
•如果病变靠近前降支,当FFR可能为0.76或0.78时,需要进行干预。
血管内超声(IVUS)可以实时提供管腔和管壁的横切面图像,准确测量血管的直径和横切面面积,可以识别冠状动脉造影中看到的关键病变的狭窄程度和斑块性质。尤其能清晰显示冠状动脉造影难以显示的开口及分叉处病变特征。
《中国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疾病中的应用专家共识(2018)》指出:早期研究提示,对于非左主干,包括左前降支、左旋支、右冠状动脉及其主干近端病变,介入治疗IVUS的阈值为区域狭窄> 70%,最小管腔直径≤1.8 mm, MLA≤4.0 mm²。
近年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介入治疗的IVUS截断值为左主干以外病变MLA <2.8 mm²,参考血管直径> 3 mm;对于参考血管直径< 3mm的病变,介入治疗的IVUS截断值为MLA <2.4 mm²。
对于左主干病变,一般认为左主干病变MLA> 6.0 mm²可作为延迟介入治疗的极限值。
目前亚洲的临床研究表明MLA 4.5 mm²可作为判断是否有缺血的阈值,但需要更多的数据来证明。对于MLA为4.5 - 6.0 mm²的患者,建议使用FFR来评估缺血。
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可以获得4 ~ 16 μm的空间分辨率,其血管内空间分辨率高于IVUS。在易损斑块的识别中,OCT对于识别病变纤维帽的厚度和脂质核心的大小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2020年,发表在ACC心血管成像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使用OCT对三个心外膜冠状动脉(RCA, LAD, LCX)进行再入位成像。通过分析斑块的类型和分布,我们提出当管壁失去正常的三层结构时,定义为斑块形成,最小管腔面积(minimum lumen area, MLA) <3.5 mm²定义为狭窄。
根据OCT图像特点,将斑块分为三类:纤维性斑块(FP)、钙化斑块(FCP)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FA)。其中,FA以80 μm纤维帽厚度为边界值,又可分为厚纤维帽粥样硬化斑块(ThCFA)和薄纤维帽粥样硬化斑块(TCFA)。
当多种斑块同时出现在同一帧图像时,易损性较高的斑块类型(FP 在边缘病变的诊断和治疗中,OCT的优势在于准确识别血栓、易损斑块以及内膜糜烂、内膜撕裂等微小病变。 综上所述,在目前循证医学还不充分的情况下,狗万是什麽意思建议重视对患者临床表现的综合评价,将介入治疗的即时效果与远期效益相结合,通过各种无创和有创检查。对交界性病变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筛选出需要介入干预且可能有长期效益的交界性病变患者,进行更有针对性、更合理的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