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支架(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手术(冠状动脉主动脉搭桥术,又称“冠状动脉搭桥术”)是目前冠心病治疗的三大支柱。
随着冠心病和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也越来越流行。支架可缓解病变部位血管狭窄,改善冠状动脉血流,达到缓解心肌缺血的治疗目的,对于病变较重的特定人群效果明显优于药物。然而,由于对医用支架公司缺乏了解,很多患者因此在生活中有很多顾虑。下面解释五个最常见的误解。
金属支架是临床最常用的支架,主要分为药物洗脱(涂层)支架和裸金属支架。药物洗脱(涂层)支架是指在支架表面涂覆一种特殊的抗内皮增生药物,如雷帕霉素、紫杉醇等,可防止支架内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形成。再狭窄率明显低于裸金属支架。目前,临床上90%以上的金属支架植入是这种类型。缺点是术后至少一年必须服用双重抗血小板药物。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患者因肿瘤或其他疾病需要近期手术,或需要缩短抗血栓治疗的时间和强度,此时应首选裸金属支架。支架类型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并征求心血管专家的意见,而不是植入药物支架。
在植入支架后,很多患者总会担心支架会不会移位,剧烈运动后会不会摔倒,甚至会小心翼翼地穿衣。事实上,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只要支架植入手术顺利,术中支架粘连良好,就完全不会影响日常生活和锻炼。
心脏支架公司生产的支架植入人体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几个月到一年),冠状动脉上的细胞会生长迁移,最终覆盖整个支架表面,使支架成为人体血管的一部分。此时,无论活动多么剧烈,都不会使支架移位或脱落。一般建议术后1个月开始体育锻炼,以慢跑等中、低强度运动为宜,不宜剧烈运动。
虽然药物洗脱支架的可用性大大降低了冠状动脉再狭窄的可能性,但仍有少数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在支架内发生再狭窄。
如前所述,随着时间的推移,支架表面的内皮化和内膜覆盖已经成为冠状血管的一部分,无法从体内取出。这时,可以通过将支架置入冠状动脉支架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来解决这个问题。
目前,绝大多数心脏支架的公司在产品说明书中明确是否可以接受核磁共振(MRI)检查。临床上使用的冠状动脉支架多采用316L不锈钢或镍钛合金制成。少数支架可能含有铂、钴合金、金、钽等。大多数冠状动脉支架呈非铁磁性或弱磁性。非磁性支架2周后可接受MRI检查。6周后行MRI检查是安全的。只有少数支架模型在3T时显示磁性。
许多患者错误地认为,一旦置入支架,他们就可以一劳永逸,停止所有口服药物。其后果是支架内血栓再次形成,发生再狭窄,甚至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危及生命。药物治疗是所有冠心病治疗的基础。无论是选择支架植入还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药物治疗都是必不可少的。冠心病患者在接受支架植入治疗后,不可掉以轻心,应遵医嘱按时服药。